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赋能,近日,学校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组队赴珙县开展专题调研。艺术学院院长丁艺、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负责人余婞、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张海霞参加本次调研。

调研组主要针对珙县博物馆、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了考察调研。珙县博物馆是以僰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展陈面积约1000㎡,馆内藏品有在相同地质层中保存完好的石碑珙县恐龙、国家AA级保护文物铜鼓以及神秘的僰人悬棺等;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的以苗族蜡染技艺为主题的展示馆,占地6亩,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运营,馆内划分为5个展区和1个非遗技艺传习教室,通过图片、文字、实物、歌曲等内容,结合多媒体影像,互动体验系统等设备,集中展示了珙县非遗传承历史,展现非遗文化魅力。在馆内,调研组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对珙县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情况的介绍,并就珙县非遗文化IP打造、蜡染纹样数字化采集、工艺改良与产品创新展开探讨交流。

现场考察结束后,调研组前往珙县产融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座谈,珙县产融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岷熹、珙县产融教育公司副总经理刘梦、宜宾碧千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艺术学院2015级校友)陈洪健等人出席座谈会。会上,企业提出珙县文化VI视觉识别系统整体改造提升、珙县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苗族蜡染文化IP设计等开发合作需求。张岷熹表示:“珙县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但转化能力不足,期待通过校地企合作,将苗族蜡染、珙石雕、麦秆画等非遗项目转化为特色文旅商品。”对此,丁艺现场回应,将整合学校资源,集结精英团队,联合企业深入开展设计开发。丁艺表示:“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既需守艺人的匠心坚守,更需跨界融合的破圈思维。希望之后的合作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输血’,更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造血’,期待校地企携手让珙县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校企双方还就在校内设立蜡染非遗工坊、联合开发非遗主题研学课程等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此次调研以“深挖地域文化资源,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为目标,通过实地考察、校企对话、项目对接,为校地企三方共建珙县非遗活态传承生态圈奠定了坚实基础,是高校服务地方的文化实践。
未来,学校非遗中心计划通过设立校内蜡染非遗工坊、开发数字化纹样库、联合申报非遗主题研学基地等举措,推动僰文化IP衍生品开发、苗族蜡染纹样创新设计等合作项目落地,校企同步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新型业态,助力珙县非遗资源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赋能。(文/图 艺术学院)